材質:數位媒體
年代:1953年5月13日
歷史分期:1946~(戰後)
取得方式:購藏
原收藏者:袁英麟
登錄號:KH2017.018.0020
藏品描述:本影像為富國島留越國軍於中山橋留影。
1949年國共內戰失利後,計有32,457名中央軍及廣西軍、雲南地方部隊在第一兵團司令官黃杰領導下,撤退到當時還是法國保護國的越南,並被集中看管於富國島。第一兵團抵達富國島後,在法軍要求下改制為「留越國軍管訓總處」,黃杰將軍轄下的陸軍第26軍及第8軍則編為第一、第二與第三等3個管訓處。每個管訓處下,又有總隊、大隊及中隊的編制。
同一時間在越南,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同盟正發起志在推翻保大皇帝的共產主義革命。中華民國政府利用韓戰爆發後的國際局勢,試圖與法國、美國中央情報局合作,將留越國軍改編為「富臺部隊」,協助保大皇帝鎮壓胡志明,伺機反攻大陸。然法國當局深恐中共支持胡志明,不願接受此舉。中共甚至多次施加外交壓力,迫使法國將留越國軍遣送回大陸。為此,富國島國軍曾多次在黃杰號召下發起絕食抗議,表達歸返臺灣的決心。直到韓戰進入尾聲,法國駐越行政長官黎都諾(Jean Letourneau)才從1953年5月至3月間,分3批將「富臺部隊」送回臺灣。
富國島中山橋,原本是由富國島通往陽東市的一座簡陋木製橋樑,早期由法軍和保大皇帝的越南國軍所看管,後來由「富臺部隊」經手重建,於1953年完工。經過「富臺部隊」重建後的中山橋,雖然仍是木造橋樑,但卻擁有人車分道的設計,還有更為美觀的欄杆。取名中山橋,是為了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待國軍撤離越南以後,中山橋先後為越南國、越南共和國以及今日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接收使用。由越南政府接管後的中山橋,也被重新賦予了陽東橋的新名稱,但卻仍然扮演著連結富國島和陽東市的重責大任。